<meta name="baidu-site-verification" content="codeva-JmsO3zX3h1" />

做好小学升初中心理衔接工作 让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09:03:35 333次浏览
做好小学升初中心理衔接工作 让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

做好小学升初中心理衔接工作

让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

逊克县关工委心理咨询师 姜怀学

 

小学升初中,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新的校园、陌生的师生、变化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刚步入初中的新生产生诸多不适应,进而引发心理困扰。作为县关工委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者,结合多年小学心理咨询经验,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些问题,并为孩子、家长和学校提供可行的应对思路。

一、初中新生常见的“不适应”心理问题

初中与小学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教学节奏、学习要求、师生互动三个维度,这些差异也成为孩子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一是“跟不上节奏”的焦虑感:小学课堂进度慢、知识点少,老师会反复讲解重点;但初中课程增多(如新增历史、地理、生物等),每节课信息量大幅增加,老师讲课节奏加快,部分孩子会因“记不全笔记”、“没听懂就进入下一个知识点”产生焦虑,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是“没人盯着学”的迷茫感:小学老师对学习的“监督性”更强,比如每天检查作业、提醒预习;而初中更强调“自主学习”,老师不会逐一督促,需要孩子自己规划时间、整理错题、主动请教。不少孩子会因“不知道该先学哪科”、“作业写不完”陷入迷茫,进而产生拖延、逃避学习的行为。

三是“师生关系变淡”的孤独感:小学阶段,老师与学生相处时间长,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如吃饭、课间安全),互动更亲密;初中老师需兼顾多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精力分散,对孩子的“个性化关注”减少。部分孩子会因“老师不关注我”,“不敢主动找老师问问题”感到孤独,甚至抵触与老师沟通。

四是“学习难度升级”的挫败感:初中知识不再是“记忆型”(如小学语文背课文、数学套公式),而是转向“理解+应用”,比如数学的几何证明、语文的阅读理解,需要孩子主动思考。若孩子仍用小学“死记硬背”的方法,容易出现“上课听懂了,做题不会做”的情况,多次受挫后可能产生“我学不好了”的自我否定。

二、如何帮孩子克服不适应?家长、学校、孩子需“三方发力”

(一)家长:做好“引导者”,帮孩子搭建适应桥梁

一是提前“预热”,减少陌生感:开学前可带孩子参观初中校园,或联系同校的学长学姐,让孩子提前了解初中的课堂模式(如“初中上课会有小组讨论”)、作息时间(如“课间只有10分钟,要提前准备好下节课的书”),降低对新环境的恐惧。

二是调整期待,允许“暂时不完美”:不要用“初中必须考多少分”,“不能比小学差”给孩子施压,而是告诉孩子“刚开始跟不上很正常,我们一起找方法”。当孩子作业出错、考试失利时,先关注“你哪里没弄懂”,而非指责“你怎么又错了”,保护孩子的学习信心。

三是教孩子“主动求助”,而非“独自硬扛”:告诉孩子“遇到不会的题,先标记出来,课后找老师或同学问清楚”。“如果觉得老师讲课太快,可以课后跟老师说‘您刚才讲的XX我没听懂,能再讲一遍吗’”——主动沟通不是“丢脸”,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学校:做好“过渡者”,降低教学与管理的“坡度”

一是教学上“循序渐进”,给孩子适应期:初一上学期,老师可适当放慢讲课节奏,每节课预留5-10分钟让孩子提问、整理笔记;针对重难点知识,多结合小学学过的内容“搭桥”(如讲初中数学“有理数”时,先回顾小学的“正数、负数”),帮助孩子衔接知识。

二是管理上“兼顾细节”,保留“小学式”关怀:比如班主任可在开学前几周,每天花10分钟与几名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适应情况;设置“新生帮扶岗”,让初二、初三的学长学姐带初一新生熟悉校园、分享学习经验,减少孩子的孤独感。

三是开设“适应课”,教孩子实用方法:可通过班会、心理课,教孩子“如何做笔记”(如用不同颜色笔标记重点)、“如何规划时间”(如用便签列出每天的作业清单)、“如何应对错题”(如建立错题本,记录错误原因),帮孩子掌握初中学习的“工具”。

(三)孩子:做好“主动者”,学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一是主动“调整方法”,告别“小学思维”:意识到初中学习需要“理解”而非“死记”,比如学英语时,不仅要背单词,还要理解语法的用法;学历史时,不仅要记时间线,还要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慢慢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是主动“融入集体”,找到“新朋友”:课间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参与班级的小组活动(如打扫卫生、课堂讨论),或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如读书社、篮球社)——有了朋友的陪伴,孤独感会大大减少,也能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

三是主动“梳理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每天睡前花5分钟回顾“今天哪节课没听懂”,“哪项作业没完成”,把问题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优先解决;如果某科长期跟不上,可主动跟家长、老师说,一起制定“补弱计划”(如每天花20分钟补该科的基础知识点)。

总之,小学升初中的“不适应”,不是孩子的“能力问题”,而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只要家长多一份耐心、学校多一份关怀、孩子多一份主动,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这个阶段,让他们在初中校园里自信成长、快乐学习。

一审:姜怀学

二审:候杰

三审:霍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