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逊克县民族小学校关工小组以“育石榴籽于沃土 铸中华魂于栋梁”为主题思想,结合本校实际开创“教研培土、活动植根、宣传沐梦、合作育苗”多维度育人机制,大力弘扬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成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远大志向。
鄂伦春族作为传统的狩猎民族,因有语言而无文字,早期的教育模式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为主,对于外界及自然生存环境的知识大多来源于萨满及长辈的传授。为保护濒危的鄂伦春语,逊克县民族小学校关工小组聘请83岁的退休老教师吴晓东用汉字加拼音的方式开始了义务教授鄂伦春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民族语言
为传承民族技艺,民族小学校关工小组还开设了桦皮画、萨满鼓、口弦琴、鄂伦春族舞蹈等民族社团课,招收热爱此项技艺的学生专项培养。课堂上,师生们身着民族服装,吹口弦琴、跳鄂伦春族舞蹈、制作桦皮贴画等,感受鄂伦春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同时,动员教师结合学科内容创造性的渗透民族团结、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维度弘扬民族精神,将民族精髓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校成为孕育“石榴籽”的肥沃良田。
目前,全校有5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民族社团课中,感受不一样的民族风情,领略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逊克县关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