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盟牵两地 盛夏结新谊
——逊克三小与四川保石小学假期延续红色教育
八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暑气蒸腾。与这盛夏热浪同样炽热的,是跨越千山万水的民族团结情谊。此刻,黑龙江省逊克县第三小学的学生们正与远方的“老朋友”——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保石小学的彝族同学们,通过书信往来和视频通话,展开热情洋溢的交流,互诉心声,友谊在“云端”悄然生根发芽。这幕场景,正是两校上学期共同开展的“红色联盟”教育结出的盛夏果实。
上学期,一次特别的线上活动为两地学子架起了友谊的桥梁。逊克三小与四川保石小学的师生们,依托网络平台,共同在线观看了反映彝族同胞与中国工农红军深厚情谊的经典影片《彝海结盟》。这场跨越时空的“云端”共学,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历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影片中“歃血为盟”的壮举,深深震撼了两地少年儿童的心灵,“彝海结盟”所象征的信任、团结与共同理想,成为两校结成“红色联盟”的基石与精神纽带,正式拉开了两地青少年常态化交流合作的序幕。
假期并未阻隔这份刚刚萌芽的情谊。两地学校关工小组的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假期的空闲时间,通过书信承载着稚嫩而真诚的文字,借助视频通话传递着腼腆而温暖的笑容。孩子们分享着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暑期生活的点滴趣事,也交流着学习的心得和对未来的憧憬。逊克三小的孩子们在信中自豪地介绍家乡“北国玛瑙之乡”的美誉,描绘着黑龙江畔瑰丽奇特的景色;他们也不忘提及家乡广袤黑土地上孕育的优质大豆,粒粒饱满金黄,是当地重要的物产。这些独具逊克特色的元素,成为孩子们向远方朋友展示家乡魅力的生动名片。与此同时,保石小学的彝族孩子们则分享着大凉山的壮美风光和独特的彝族文化习俗。
从共学革命历史到假期常态互动,逊克三小与保石小学的结对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利用红色资源、依托现代技术、立足地方特色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两地学子在互动中,不仅增进了对伟大祖国辽阔疆域、丰富民族文化的认知,更在具体交流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这份在暑期热浪中持续升温的“云端”情谊,正为两地“红色联盟”的深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预示着新学期更丰富的交流活动已在酝酿之中。
(逊克三小五老 吴宏)
一审:吴宏
二审:候杰
三审:霍福增